2026年即将发射的嫦娥八号任务,将首次实现月球表面舱体的原位3D打印建造。本文基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披露的工程图纸与实验数据,揭秘这项突破性技术的实施细节。
嫦娥八号携带的月面建造系统总重1.2吨,包含三个核心模块:
根据哈尔滨工业大学地面模拟实验,打印速度可达每小时15-20cm高度,单日可完成1.5m×2m的弧形舱段。
最新披露的工程图显示,首批建造的舱体采用双层蜂窝结构:
这种设计使舱体在-180℃至120℃温差下保持结构稳定,较传统航天器减重达60%(月球建筑力学)。
▲舱体剖面结构示意图(单位:mm)
系统采用动态能源分配策略:
作业阶段 | 太阳能供电占比 | 锂电池供电占比 |
---|---|---|
材料预处理 | 45% | 55% |
打印作业 | 30% | 70% |
通过月球极区光照优化算法,确保在月夜期间仍能维持基础作业能力。
根据中国探月工程规划,3D打印技术将分阶段升级:
嫦娥八号的3D打印实验,标志着人类地外建造从概念验证迈向工程实施阶段。随着更多技术细节的披露,月球基地的轮廓正逐渐清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