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西部计划在广东实施的地方项目,广东高校毕业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行动(下称“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行动”)自2021年启动以来,为广东高校毕业生提供了服务基层、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落地落实的广阔舞台。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行动已促成超万名青年学子奔赴粤东粤西粤北及肇庆、惠州龙门县的广袤乡村,下沉到全省1000多个乡镇(街道),参与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工作,用专业知识持续浇灌希望田野,以创新思维不断激活乡村发展动能。
让专业所学在实践中“变现”
“豪仔哥哥,我明天能去找你聊天吗?”“你什么时候再开课呀?”……课间,孩子们又在楼道“围堵”叶振豪,催促他开新的活动课。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叶振豪,从2023年8月至今服务于汕尾陆丰一所小学。
叶振豪开展思政课堂、青春期课堂等讲堂服务。通讯员供图
在他的张罗下,学校的心理服务中心不仅为学生提供咨询,还不定期开展手工创作活动、推出各类心理课程,让学生在心理服务中获益更多。“看到孩子们有变化有收获,我也特别有成就感。”叶振豪说。
李淑婷组织小朋友在2024年冬令营活动中分享活动感受,助力“百千万工程”中的教育帮扶。通讯员供图
在惠州龙门的养老护理院,李淑婷正在指导志愿者开展活动。这位“00后”姑娘学的是行政管理专业,成为志愿者后,她创新提出“志愿+”治理模式,链接超50家资源单位与县级志愿项目对接,其中将帮扶资金有效转化为“一米学习空间”改造项目。
“大学课堂上学的专业知识,都能用在志愿服务项目策划上。”李淑婷统筹孵化的关爱困境少年儿童志愿服务项目还被评为省级示范项目,服务儿童超2500人。
专业对口、精准匹配,是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行动的显著特色。
毕业于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元志娟为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留守儿童打开心扉;中山大学的朱安良则发挥计算机专业优势,推动乡村治理积分制等先进技术在肇庆市封开县南丰镇落地……
团省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招募志愿者时,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行动坚持人岗相适,并优先招募城乡规划、旅游管理、农业科技等基层发展急需领域的专业对口志愿者,让青年各尽所能、各展所长。
此外,为了更精准地匹配人才供给与乡村需求,团省委还搭建了“百千万校地通”小程序,打破高校与县镇村之间的信息壁垒。截至2025年5月底,已累计组建超1.8万支突击队、超20万大学生入县下乡常态化开展县镇村定向服务。
在基层沃土历练成为“多面手”
青年在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三年前,张钧如大学毕业,怀揣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怀,成为一名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行动志愿者,回到茂名投身基层乡村振兴工作,不仅参与了人居环境整治、防返贫监测与帮扶等,同时记录和整理“百千万工程”台账,还要不定期开展政策宣讲。
“在基层一线,什么都要做、什么都能做,让我学会了如何在复杂多变的乡村事务中寻找解决方法,从青涩走向成熟。”张钧如说。
对于王盈东来说,志愿服务的经历让他开发了自己不少“隐藏技能”。在阳江阳春市,他原本参与的是环境整治、美丽圩镇建设项目。在调研17个镇街期间,他发现了当地产业的发展潜力,决定发起电商直播项目,动员全市乡村振兴志愿者参与,成功助力春砂仁、澳洲坚果、岗美腊鸭等优质农产品走出大山,帮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
“这片热土锤炼了我的工作能力,更教会我坚韧与担当,让我逐渐成长为乡村建设的‘多面手’。”王盈东说。三年来,他组织了1200多场大小活动,累计志愿时长超5000小时。
“乡村振兴需要‘全科医生’式的复合型人才。”团省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行动提供了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服务岗、乡镇综合服务岗、乡村产业园区服务岗、乡村教育服务岗以及乡村学校社会工作服务岗等多类岗位,同时建立志愿者驻镇包村工作机制,青年们广泛参与政策宣传、村庄规划、支教服务,还为文旅、产业发展出谋划策。
正是这样的“多岗位练兵”,让许多有志于建设家乡的青年练就了“一专多能”的硬本领,他们既把专业优势作为“王牌”,又在服务实践中不断“补牌”,成长为能扛事、干成事的“六边形战士”。
志愿者薛思明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这个植物保护专业出身的年轻人,在服务河源市东源县义合镇期间摸索出一套“组合拳”:
他当技术员,引进、推广先进技术和品种;他又当推销员,通过直播将丝苗米、葛根等特色农产品销往全国;他还亲手改造破旧的人才驿站,培养出省级“土专家”带动农户转型……“只有将自己融入乡村方方面面,才能真正做好帮扶工作。”薛思明说。
在志愿服务中体悟价值感
叶泽娟(左一)参与“濠江珍好,村播助力百千万”直播活动。通讯员供图
傍晚的汕头濠江,“95后”叶泽娟还在办公室里忙着调试拍摄设备。成为志愿者后,她创作出多条关于潮汕历史文化的视频,用镜头记录多彩乡村之美,带领更多人了解潮汕传统民俗文化。“生命的灿烂在于去做有意义的事。”叶泽娟说。
冯雅琪来自辽宁大学,服务于茂名高州的曹江中心小学,两年支教结束后,她决定继续当老师,考取了教师资格证。“孩子们总说‘老师你对我们真好’,但其实他们也给了我很多支持和温暖。”冯雅琪说,这场支教经历,既照亮孩子,也点亮了她自己。
曾服务于韶关市仁化县红山镇的李月养,对此深有同感。一次夜间,当地突降特大暴雨引发山体滑坡,历经8个小时,他与同事成功营救出被困群众。他说,看到群众获救时安心的笑容,他体会到了被人需要的价值感。
这种获得感、价值感,让更多年轻人选择留在乡村。
梁志鹏使用无人机协助监测耕地种植生产现况。通讯员供图
2021年11月,梁志鹏加入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行动,回到了家乡肇庆市高要区莲塘镇。期间,他成立了莲塘镇青年新媒体助农团队,走到田间地头进行直播、短视频创作,促进当地农副产品的销售、带动农民增收,还组织策划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爱心助学支教、书香莲塘等志愿服务活动100余场次。
如今三年期满,他选择留在家乡继续发光发热。梁志鹏表示,他将往乡村新媒体方向创业,在农产品品牌打造、新媒体助农、讲好乡村文化故事等方面持续发力,团结更多青年下乡返乡就业。
志愿者实地调研生物科技公司,探究梅州市平远县农产品产业发展模式。通讯员供图
为留住更多青春力量,团省委推出系列政策“组合拳”——推动各地出台支持高校毕业生志愿者服务期满后留在当地发展的配套支持政策,肇庆、梅州和南雄、化州等地将志愿者纳入当地人才政策等;面向志愿者拓宽基层一线的岗位供给,通过项目创新,联动近200家企业为志愿者在重点县镇村提供3800余个基层就业岗位……
团省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立足“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的关键节点,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行动将全面升级为广东大学生志愿服务“百千万工程”专项行动,将全面贴合“百千万工程”所需,招募更多优秀大学生志愿者,并将这批志愿者纳入“百千万工程”省对县(市)的纵向帮扶工作体系,重点参与促进县域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美丽圩镇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县域教育发展等工作。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翁均婷
通讯员 岳青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