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埃隆·马斯克在社交媒体宣布Neuralink完成首例人类植入手术,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并能通过思维控制电脑光标。这一里程碑事件背后,是每秒传输1.6MB神经信号的芯片与2956个电极的硬件突破,却也引爆了关于意识主权和数据隐私的全球辩论。
根据Neuralink向FDA提交的报告,首例患者使用的N1植入体直径23mm,包含1024个通道的电极阵列,是现有犹他阵列的4倍密度。手术机器人以0.5mm精度避开血管,6小时完成植入,术后24小时患者即实现:
但2023年动物实验中出现的22%设备移位率仍引发担忧,FDA要求植入体增加应急取出机制。
Neuralink披露的测试数据显示,芯片每秒采集1.6TB原始神经信号,经压缩后传输1.6MB有效数据。这相当于:
数据类型 | 每日生成量 | 相当于 |
---|---|---|
神经脉冲 | 138GB | 35部高清电影 |
局部场电位 | 864GB | 20万首MP3 |
斯坦福大学神经伦理中心指出,这些数据可能包含潜意识记忆片段,而现行法律尚未明确神经数据的产权归属。更棘手的是,当设备检测到癫痫发作前兆时,是否应强制共享数据给医疗机构?
马斯克声称未来版本将实现"数字永生",但牛津大学实验心理学系测试显示:
这种神经增强可能重塑人类行为模式。更令人不安的是,当设备可读写神经信号时,广告商是否可能直接向大脑推送信息?Neuralink的专利文件显示,其确实申请过"非侵入式神经广告"技术。
目前全球脑机接口市场呈现三极分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警告,若不建立全球框架,可能出现"神经殖民主义"——科技巨头通过设备协议获取发展中国家用户的神经数据。
这场伦理战的终极问题或许是:当技术能解码思维时,我们是否正在创造一种新的人类物种?Neuralink患者脑中的芯片,究竟是医疗设备,还是人类2.0的初代原型?答案可能藏在那些以毫秒为单位闪烁的神经电波里。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广州增城警方侦破多起电单车刹车卡钳盗窃案国家统计局:5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 洛杉矶市政当局宣布取消市中心夜间管制措施据最新消息,加州最大城市洛杉矶的市政管理部门决定终止对中心商业区的夜间活动限制这项于近期实施的特别管制规定原本旨在维护当地治安秩序,现经市政厅评估后予以撤销市政厅新闻发言人表示,经过对当前治安形势的综合研判,认为已无必要继续执行该特殊时期的管控政策但相关部门仍将保持高度警惕,确保城市核心区域的公共安全这一决定立即引发了当地商界和市民的广泛关注许多餐饮娱乐场所经营者表示欢迎,认为这将有助于恢复正常的夜间经济活动不过也有部分社区代表表达了谨慎态度,建议保持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上周,这座西海岸大都市还因为治安问题延长了原有的管制期限市政官员强调,此次调整是基于最新的安全评估数据作出的决定伊以冲突持续恶化 中使馆提醒在伊中国公民尽快离境澳媒:中国的政策综合了“和”与“仁”思想,西方需认清中国